1969年1月,习近平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,梁家河大队的生活是很艰苦的,包括习近平在内的知青都很难适应。一天二十四小时,从吃饭、睡觉,到上厕所、洗澡,全都是问题,都不适应。几个大小伙子睡在一个炕上,那个炕不大,六个人将就能挤下。他们的行李箱子就放在锅台旁边,空间很拥挤,很狭小。
从北京首都来的他们,还得学会自己砍柴、自己烧火、自己做饭,还要参加队里的劳动。
陕北农村的冬天是很冷很冷的,没有电,农民一天的生活就是早上太阳出来了就上山劳动,太阳落山就回家,成天都在劳动,一年到头累死累活,可以说是生活非常艰苦的。
但是,即使生活非常艰苦,但是习近平总书记还是坚持下来了。他明白,既然来到了这个地方,就必须接受和面对现实。
习近平总书记和梁家河大队的普通成员一样,每天挑粪、耕地、整地、播种。
在当地人印象中,1969年到1970年这个阶段,习近平总书记还是一个比较稳重的普通知青,一开始很难适应高强度的劳动。但是经过一两年以后,习近平总书记就成了一个非常棒的壮劳力,基本上每天都能挣10分工。他不仅在劳动方面非常拔尖,而且逐渐和社员们在思想、语言上打成一片。谁家有困难,他都会尽自己的能力帮助。
后来,习近平总书记还当选了梁家河大队的村支书。
在习近平总书记担任村支书期间,为梁家河村做了不少事情。打淤地坝,重视农田基本建设;解决了陕北农村的燃料问题;在村里创办了代销点,方便了社员的日用品购买问题;还为村里打了一口深井;办了一个磨坊。
铁业社
其中,铁业社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梁家河村办的一件大好事。习近平把会打铁的社员组织起来,实施定额管理,比如,每个铁匠一天打三把老镢(陕北方言,镢头),就给他10个工分。超出了三把,就给予奖励,完不成任务就要扣除相应的工分。多劳多得,少劳少得。当时延川各个大队普遍没有副业,没有副业就没有资金。铁业社把那些锄头、老镢、镰刀生产出来,社员用不完的,就送到文安驿供销社代销。卖了钱之后,扣除成本,剩下的钱就是村里的集体收入。村里得实惠,还可以给铁匠分成,比如一件工具卖了三块钱,就可以奖励铁匠一毛、两毛的。整个铁业社的规划、管理、分配方法都是近平制定的,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管理方式。从这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,习近平总书记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,有一套方法和技巧。
缝纫社
农活的劳动强度很大,对于妇女来说就更是极大的负担。妇女家务繁忙,不仅要上山干活挣工分,在家还要做饭,还要缝衣服,还要照看娃娃。那个时候的农村,孩子一个接一个地生,一个比一个大一两岁,一到吃饭的时候坐一排,都抢着吃,照顾孩子确实非常辛苦。到晚上,男人和孩子都睡觉了,妇女还不能睡觉,拿起衣服,要在昏暗的油灯下缝缝补补。
当时的习近平,看到农村妇女这么辛苦,他就在这方面动了脑子。他搞的缝纫社主要是为妇女着想。农民衣服磨损得快,妇女白天干完活,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缝缝补补。近平找了我们后队的一个叫雷琴的妇女,她的缝纫手艺好,专门在缝纫社缝补衣服、做衣服,其他的妇女就可以上山劳动,晚上也不用在煤油灯下熬夜缝补衣服了。习近平还制定了一个规则:社员可以用工分来支付裁缝的报酬,比如,一个社员一天的工分是10分,就可以用这个工分来做衣服,做一件上衣用5分,做一件下衣用2分。而裁缝做得越多,所得的工分就越多。这样既解放了妇女劳动力,又解决了村里人日常的需求。
习近平总书记说:廉政奉公,一切为人民,一心为人民。
作为新时代顶梁柱的我们,我们广大青年大学生,就应当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,为国家,为社会,为集体,奉献自己。
图文来源于:《习近平的知青岁月》
咸职青年传媒中心竭诚为您服务
如果您有什么建议和想法就赶紧给小青媒留言吧,小青媒会在第一时间回复您,您的建议是小青媒不断进步的源泉哦!